轉自:https://www.facebook.com/wingyin.tam.94/posts/10159142631820313
(已獲同意轉載)
=================
我不會比他們講得好講得清楚,所以先引文:
//相比起議題的開拓,或許更重要的,是抗爭文化的試驗、發展、與傳承。不同的直接行動,如留守、佔路、衝開防線等,現在均算是耳熟能詳,但這些抗爭文化不是自然有之,八樓及相關的朋友都有份開拓。其他的介入,或是不同支援配合方式,如影像音樂介入,救傷隊、被捕支援等等,即使不是由我們開發,也是由我們引介、傳播了相關的知識,自行集資出版「行動者菜譜」是其中一例。遠在雨傘運動有所謂「批判大台」前,八樓早已對「大台」式操作及傳統集會方式抱有質疑,認為這會忽略參與者的聲音。但我們並不認為單單批判大台就解決了問題——這不過是破而不立。真正該做的,是要去平衡主辦單位與參與者的權力差異,故才有在示威現場鼓勵小組討論,亦即所謂「民主自治實驗」。正是這些溝通與討論,令示威者之間能相互理解彼此的狀態與決心,致使一些參與門檻較高的直接行動如佔路得以發生(如2011-12間的政改、反財政預算案、七一遊行後的抗爭)。//
(按:引自——[轉載]自治八樓 拒絕粗暴「回歸」聲明)
之前重溫八樓的工作,(重新)發覺八樓的工作種類繁多,拿埋一注,行過居多嘅我唔知點講。不過對我來說要數最深刻同具標誌性的,應該是對直接行動以及參與式民主嘅啟蒙同實踐。有堆代表嗌嗌口號,散水,然後等待得救,這問題在十多年前比起今日更嚴重(尤其部份上位的老領袖彷彿忘記自己在八十年代政治吸納時期前如何搞抗爭)。而八樓,由與大家見識世界各地不同手法的抗爭以及組織方法的社運電影節,到之後在不同運動如重建,反世貿,天星皇后,反高鐵,或是六四異議聲音,七一堵路等等等作出實踐,可謂改變香港抗爭運動文化的先行者。
今天被稱為本土派的學聯,對八樓實踐過的運動手法是怎麼想的?對於本土派也在實踐的衝擊,堵路是怎麼想的?對於被本土派一些老前輩所鞭韃的開小組會,和加入不同文化元素,被簡化指稱為快樂抗爭的手法,其實又怎麼想?至於聞說沒有向同學諮詢(可能更貼切說,沒有讓同學知道八樓是什麼,或沒有給八樓機會向同學說明八樓是甚麼),這就正正是喊拆大台的人自己起了個大台,還要把一直實踐拆大台的組織給拆掉了,咳咳。)